《三国演义》读后感【精选3篇】
《三国演义》读后感
《三国演义》是四大名著之一,也是中华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,是由作者罗贯中写的,每次读这本书都是我受益匪浅。
每每打开书本,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话是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作者以魏、蜀、吴为描述中心,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,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故事,还以人物为中心,写出了战争的各个方面,比如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彝陵之战、六出祁山等请场大的战役,双方的战略、战术安排、力量对比,作者都交代的井井有条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。智谋惊人的诸葛亮,勇武过人的赵云,义气深重的关羽,爽直粗豪的张飞,仁义爱民的刘备,奸诈阴险的曹操,才高量窄的周瑜,诚恳忠诚的鲁肃……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,让人难以忘怀。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,因为他不仅神机妙算,而且还号称卧龙,是三国时期中著名的军事策略家。我尤其喜欢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,因为周瑜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,于是就想陷害诸葛亮,造10万支箭,结果诸葛亮答应了,并且还保证能三天造完。我原本以为周瑜的计划得逞,诸葛亮要被惩罚的时候,结局却令我大吃一惊!诸葛亮用鲁肃借来的草船和稻草人去曹操营寨,上演了一次草船借箭,先不说曹操生气,就连周瑜也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自愧不如。
啊!诸葛亮真是一个聪明且神机妙算的人啊,我以后也要好好向诸葛亮学习。
小学《三国演义》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
读完厚厚的一本《三国演义》,不仅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的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,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。
先说曹操这个人。曹操的一生都是十分大胆也十分奸诈的,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,最后明知道错了还要继续杀吕伯奢。看到曹操的无情无以陈宫便离他而去。
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: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叫天下人负我。”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,吕伯奢若真的带些人过来追杀他,可能曹操就要退出舞台了。
但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,一直鲜炸的话就会遭到报应。俗话说: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。”
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失败了,否则这位也不会叱咤风云了。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。
与曹操即然相反的人物就是刘备了。他热爱百姓,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。曹操奸诈,刘备仁义。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。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,得到了百姓的爱戴。
三国演义之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,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;分析人物的性格;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失败的原因。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,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,伴人一生成长。
小学《三国演义》读后感作文500字
读完了三国,心中不由得燃起了一股烈火。刘备的仁慈,曹操的奸诈,诸葛亮的智慧,曹植的才华,曹丕的卑鄙……都令我永难忘记。
为什么,为什么,诸葛亮足智多谋,那他经营的蜀汉为什么又在他自己看来卑鄙的,阴险的,奸诈的,说得难听点,龌龊的曹魏帝国面前又显的不堪一击呢?答案是唯一的,实力,实力才能说明一切,不管你品德高尚与否实力见证一切,这就是生存法则,弱者总要被强者替代。《三国演义》见证了这个事实,也许在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,可正是这所谓的“小人”缔造了“正人君子”所不能完成的曹魏帝国。“小人”如何,“君子”又如何,身份,地位,出身,这些都如何,只要是实力派一样可以创造历史影响历史,正人君子,就像海瑞,天天高呼君子固穷?世界需要实干家,曹操无疑是实干家,诸葛亮呢?成天高呼誓杀汉贼,贼在哪?谁是贼?曹丕是贼?他篡汉吗?刘备不也称帝了吗?都是实干家,为自己的利益着想。
对于曹操,他不仅是个奸雄,更是一个英雄。易中天老师说的不错,在三国那时代,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如何征战沙场,在于的是他对当时乱世统一的积极意义,而曹操一统当时的北方,拥有这三国之中最辽阔的疆土无疑他是最成功的。他为曹魏集团,以至于后来的司马集团都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,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——曹操。